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距西宁8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玉树是青海省藏族文化保存最完整也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谐互惠的关系。
- 这里曾是著名的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从中原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必经之路。
- 这里是三江源头: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皆发源于此地。
- 这里是藏传佛教教派最完整的地方,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在这里和谐共存。
- 这里是“生命禁区”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
- 这里住着一群乐天淳朴,与大自然相偎相依和谐共存的康巴藏族。
- 这里是藏语意思为“遗址”的 玉树。
追寻文成公主 重走唐蕃古道
路线:当代山观景台——地震遗址——东仓大藏经——结古寺——嘉那玛尼——当卡寺——勒巴沟——唐蕃古道——禅古寺
沿着木质栈道而上,白云在身旁流转,山谷的风缓缓而来,这座重生之城就这样随着登高而慢慢的呈现在眼前,环视一周,可以看到“新玉树、新家园”全貌。
颤颤巍巍的楼房前,似乎还能感受到地震来时巨大张力对房屋的撕裂,似乎还能听见救援的场景的声音。
东仓《大藏经》俗称“东仓五百部”,在藏区享有盛誉,它的主人是位于唐蕃古道上的东仓家族。东仓是从藏族四大姓氏“塞、木、东、冬”中的“东”演变而来的姓氏,在唐代属于强大的“苏毗”部落。
专家认为,东仓家族的先祖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手下的大将东.白日尼玛江才,《大藏经》就是由白日尼玛江才收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当珍贵。
结古寺位于结古镇北面的山坡上,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名僧高徒在我国藏区闻名遐迩。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高耸于山岗之上。
结古寺的嘛尼石堆闻名于世界,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时定居于镇东新寨村,并在此修建嘛尼堆,人称“嘉那嘛尼堆”、“新寨嘛尼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大,200多年间堆积25亿多块嘛尼石,堪称“世界第一大嘛尼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嘉那玛尼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东郊新寨村的嘉那玛尼石堆,是3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创建。
巨大的玛尼石堆和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共同构成了这处朝圣之地。玛尼石城正中心,有一座用红色玛尼石垒成的百丈宝塔,耸入云霄。石城的佛堂内,供奉着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那块天然自显的玛尼石。沿着整齐的玛尼墙拐入经石城堡的内部,千姿百态、繁若星辰的经石一下映入眼帘,数十亿块或新近彩绘,或色彩剥落、经受了时光雕琢的经石,纵横有序地呈现在明朗的天空下。 玛尼石墙的正中,镶嵌着六块藏文雕刻的佛教六字真言,每块长宽大约都是两尺,色彩各不相同。石墙从四周曲折逶迤,沉稳地向石城中心延展。石墙和石墙之间,形成宽为两米的巷道。嘉那玛尼石刻数量之多、雕刻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在石经城墙面朝公路的经堂前门上,挂着“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的英文、中文和藏文的证书。
当卡寺全称为(Damkar Lhundrub Dechen Chokhor Ling),位于青海省 玉树州藏族自治区首府结古境内东面约十公里处,倚山而建,势如观音静息状,下以 八龙盘据之态,庄严神圣。
巴查道代开始建寺约在1190年左右,当时其上师杜松钦巴赠予他一白色大法螺,螺内有“阿”字(Atse)自然显现;和一尊容貌与巴查道代本人相同的佛像(注:西藏有一说,此佛像之心,如小鸟心脏般的温热,其加持力等同巴查道代本人的加持力)。上述二物(法螺与佛像)与前述非人献上之白色观音石像,是当卡寺最重要的镇寺三宝,延传至今。
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
青海境内发现的岩画多以动物 个体形象为主,只有 玉树勒巴沟岩画散发出浓郁的 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可以感受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它们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 瑞兽等个体形象为主。佛像、供养人像、香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到处可以看到《无量寿佛经》、《般若经》、《忏悔经》、《行愿经》和《六字真言经》的石刻经文。这些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汉族佛教 造型艺术的风格。
唐蕃古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中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
禅古寺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声誉,该寺位于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南4公里处的禅古村,距文成公主庙16公里,始建于公元12世纪,海拔3700多米,分上下两寺,相距约70米,初有下寺,后建上寺,放下寺为母寺。禅古寺为第八批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2008年4月10日,类型为古建筑。
禅古”直译为“花石头”得名于下寺附近一块花色磐石。 禅古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修持本派“大手印法”。
禅古寺现任寺主尕玛旦巴然杰活佛。
缘起囊谦,遇见尕尔寺
路线:囊谦格戎佛塔——澜沧江网状水系——乃嘉玛神山——洛麦叶寺——白扎林场——尕尔寺大峡谷——尕尔寺
囊谦县离玉树州府166公里,处于青海最南端,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103座,是全国藏传佛教寺院最多的县,所以去囊谦是一条足以让你叹为观止的寻佛之路。
据佛经记载,古天竺国(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分葬佛祖真身舍利,在世界各地修造了84000座塔,其中中国境内建了19座,格戎佛塔就是其中之一。
澜沧江的正源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的扎阿曲。当扎阿曲流经玉树州囊谦县境内时,水面变得开阔,形成了澜沧江上游难得一见的网状水系景观,在冬日呈现出壮美的风景。
沿着顺着河流往上走,乃嘉玛神山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乃嘉玛藏文意思是100位神山组成,所以转此山相当于转了100座神山!传说此地有一法力巨大的蛇妖作乱,后被莲花生大师和一百座神山收复,蛇咬死后,脑汁被莲花生涂在乃嘉玛神山之上,形成了天然的六字真言。
千年古刹洛麦叶寺,依山而建,以藏区地形及天文而讲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宏扬佛法的圣地,也是文殊大威德的道场。爬上洞顶可以有幸触摸格萨尔大将嘉察夏嘎时期的头盔和弓箭,瞻仰英雄的气息。随处可见的小和尚们虽然十分羞涩,但总会让你收到温暖的微笑,让你沿路的颠簸都会烟消云散。
青海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有两个场很有名,一个是白扎盐场,一个是白扎林场。白扎盐场出产的是澜沧江边特有的红盐,用地下抽出的卤水晾晒而成,盐场开采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历史上这里的土盐曾远销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而林场,如同天然氧吧,可以感受千年原始藏柏树的清幽。
尔寺大峡谷地处白扎乡原始森林腹地,峡谷景色优美,气候温暖湿润,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三江源地区极其难得的峡谷奇观,被誉为“江源第一大峡谷”。峡谷内集中了高原牧场、古村落、原始森林、高原湖泊、奔涌河流、千年古寺、尼姑小庵、神话传说、崖洞佛塔、文成公主遗存的千年经轮、猕猴自然繁殖区等各类景观,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一体,是三江源地区极其难得的峡谷奇观,在这里人与自然、尤其是与野生物长期和谐相处。尕尔寺大峡谷充满了梦幻与诗意,是自然造化赐予人类的一块美丽的乐土,是我们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
海省尕尔寺,藏教白教最大的一座寺院。
尕尔寺坐落于一座海拔3700多米的高山上,分为上寺和下寺。山的北面全是奇峰怪崖、寒风料峭,但南边却是略有坡度、温暖向阳。尕尔寺的数百间建筑,就不规则的分布在山南边的这个大山坡上,从下至上,直到山顶。
尕尔寺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传说公元7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镇修行。镇寺之宝是一对奇特的转经轮,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的嫁妆。在这漫长时光,安置于尕尔寺上寺的这对转经轮,昼夜不停地由喇嘛两人一班地值班转动。常转不息的经轮,伴随着高原深处的藏民们度过千秋风雨。
澜沧江源,探秘丹霞地质公园
路线:米拉日巴壁画——乃邦山——巴艾涌地质公园
米拉日巴古岩画位在昂赛乡乡政府附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个岩画刻在石崖上,面对澜沧江上游的扎曲河。
整个岩画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岩画中间佛像为藏传佛教高僧米拉日巴大师。
右边为一个猎人,手拿绳子、弓剪、带着猎狗,画左边是一头鹿。传说猎人带着猎狗、拿着弓箭在追杀鹿的过程中,遇到了米拉日巴大师,最后鹿被大师相救,猎人和猎狗被大师劝说, 被点化成道。
格吉守护神乃邦山:这里是白垩纪的丹霞地貌群,未来这里将是三江源地区第一个世界级主题地质公园——巴艾涌地质公园,属于未开发秘境。峡谷中,温暖湿润,也是雪豹种源群最多的地方。这里被岁月塑造的四面吉祥佛、天柱石、阳元石等丹霞地貌让你会感叹自然的神奇。
一边倾听澜沧江滔滔的声音,一边目不暇接的感受丹霞地貌的神奇,还有遇见许多可爱的土拨鼠在路边呆萌的望着你,一路上都是惊喜和尖叫声不断。
探寻珠姆故里,观万里长江源
路线:长江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强钢索吊挢——夏日寺——珠姆故里——岗察寺
从结古出发走省道308线行至立新乡三叉口进入景区,可以放眼感受万里长江源的大气魄。
世界海拔最高高强钢索吊挢—-夏日通天大桥,桥从通天河跨过,汹涌的江水在脚下奔腾,让人每走一步都十分刺激。
夏日寺为“鹿角寺”。位于县治东南部,在今巴干乡西南25公里的通天河北岸, 夏日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期(公元1010-1023年)明朝永乐年,夏日寺是藏传佛教上游五大寺院后弘期创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寺院之一。
所谓的”珠姆”是《格萨尔》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之妃。嘉洛草原是治多县境内最大的草原,曾是嘎嘉洛家族发祥的乐土、和千古佳人森姜珠姆诞生的圣地,所以这里到处传扬着珠姆的故事,历史文化厚重。
岗察寺亦称“纲擦寺”,位于县城西南31公里处,在今岗察乡南偏东6.5公里的色格隆洼沟南面山坳,为文都寺赛卡活佛所辖寺院,属格鲁派。该寺传说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内大殿供奉的宗喀巴大师铜制镀金巨像曾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
朝圣路上,途经谁的盛放
路线:三江源纪念碑——赛康寺——嘎多觉悟神山——布由嘉国古村落——噶白塔——藏娘佛塔——格秀经堂——邦夏寺
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 湿地分布区,素有“ 中华水塔”之称。这里山川壮丽,水丰草美,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 冰川,绵亘几十里的 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
滚滚黄河发源于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 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
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滩。这里景致万千,分外迷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 结古镇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积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镌刻着 江泽民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背面是用汉、藏文雕刻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布赫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高大挺拔,气势雄伟,耸立于 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通天河,古称“牦牛河”,流贯玉树草原,长1000千米,因辑入《西游记》而名闻天下。
赛康寺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朝觐尕觉悟神山时,都将所带宝物赠与该寺,明清时期该寺是藏区收藏珍宝最多的寺院之一。
地处青海省玉树州的尕朵觉沃(又称嘎多觉悟)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也是四大神山中最为神秘原始的一座神山。嘎多觉悟神山由28座环绕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5470米,山势高峻挺拔、气势磅礴。在佛教经典《甘珠尔》中记述了嘎多觉悟神山有关悟道成佛的功德。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它是岭国的主要圣山之一,也是英雄格萨尔王供奉祭祀的神灵。嘎多觉悟意为“上康区主神”,它也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供奉的藏区神山之一,是长江流域众多神山之王,是造福玉树地区的非凡神山,传说“嘎多觉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他统率着将士们捍卫美丽富饶的“多堆”,使人们安居乐业,人畜两旺。
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的布由嘉国古村落,是最典型的元代石木框架结构藏式古建筑。
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的嘎白塔位于通天河北岸,嘎白塔藏语称为”嘎确登嘎波”,”嘎”为嘎族,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现在玉树、昌都、甘孜等一带的人,通称为嘎瓦人,所住地方称为嘎域。传说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渡过通天河,前往西藏拉萨,噶.白塔与文成公主庙里的石身大日如来像、嘉那玛尼石经城都为嘎域三圣宝,是即三世诸佛身之所依。
藏娘佛塔又名“佐娘佛塔”,藏语全称为“藏娘切旦巴吉伦波”,其意为“藏娘佛塔旺伟自成”,位于距青海省玉树州府结古镇80公里的通天河南岸藏娘村。2001年6月25日,藏娘佛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娘佛塔的修建,标志着藏传佛教在康区“后弘期”的开始。而且是标准藏传佛教佛塔的实物样本,被后世藏传佛教各派著名法王、大师共认为是藏传佛教佛塔之精华,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也说印度的金刚塔)共称著名三座藏传佛塔。
卓木其村的格秀经堂,堂内壁画众多,相传大约为元朝壁画,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位于尕朵乡南约23公里处,为原当地蒙古族群众所信奉的萨迦派寺院。始于元代,现有16柱经堂2座,也是到玉树必去的重中之重,因为邦夏寺镇寺之宝是释迦摩尼额甲舍利子,迄今还为对外展示。
探险者和科考者的天堂 可可西里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藏羚羊、 野牦牛、藏野驴、 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
2017年7月7日下午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017年8月29日下午,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索南达杰保护站正式开通卫星通信固定站,标志着可可西里成为中国四大无人区中首个接入互联网的地区。